精细管理 智能预警 融治集约 泰州姜堰破解“九小场所”安监难题
发布时间: 2024-03-11 11:03 信息来源:市委政法委
阅读: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       走进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姜陈社区的新区美食城,店面墙壁上张贴的“九小场所”标牌格外醒目,拿出手机扫描标牌上印有的“场所码”,即可了解该场所的基本信息及日常监管记录,顾客还可通过二维码将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业主,从而有效提升场所的安全防控水平。   

  这是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立足辖区实际,抓实“九小场所”安全监管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之一。2023年以来,姜堰分局聚焦“九小场所”分布广、隐患多、管理难等问题,充分发挥“专业+机制+大数据”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优势,探索运用大数据对各类安全风险动态掌控,以管理精细化、预警智能化、融治集约化为落点,迭代升级“锦联智慧治理模式”安全模块,研发“9+N”小场所安全风险防控联动指挥平台,高效服务“九小场所”安全监管,为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保驾护航。 

  

  ◆ 网格兜底 —— 多元汇聚稳固治理底盘 

  场所业主、员工担任“场所安全员”,负责日常防火、防盗等安全工作;警网融合工作室工作人员兼任“巡查指导员”,指导、督促场所发现、上报、整改安全隐患;社区民警作为“联系督察员”,组织街道社区、各行业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……针对“九小场所”的特点,姜堰分局通过汇聚“三方力量”、列好“三张清单”,将安全监管工作在网格推进、由网格兜底,明确工作任务,形成工作闭环。 

  “社区民警经常带着网格员、消防员等工作人员共同上门,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够一并发现和解决,我们也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措施,心里更有底气了。”新区美食城老板、场所安全员俞女士说。 

  结合具体的行业种类,姜堰分局积极构建“社区民辅警+网格员+N”模式,将民政、市场监管、消防等多部门力量融进网格,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,协同参与安全监管,推动网格成为风险感知前哨。同时,姜堰分局坚持用好问题清单、整改清单、责任清单“三张清单”,实行挂图作战、逐项销账,建立健全隐患查处、协调处置、专项验收、倒查追责等工作机制,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。 

  

  ◆ 一店一码 —— 内外联动激活监管引擎 

  2月19日,姜堰区新月超市店主张先生扫描场所码进入“生活小二”商家服务小程序,按照小程序上提示的要点自主检查了消防器材、防盗设施等,随后上传了检查照片,即完成了本月的自查任务,无需社区民警、网格员上门提醒。 

  为防范因敷衍自查、抵触检查、逃避清查导致风险隐患累积叠加的情况,姜堰分局在前期锦联“智慧社区”管理平台精准“管人”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,新增“九小场所”管控模块,推动建立“9+N”小场所安全风险防控联动指挥平台。截至目前,姜堰分局已对4500余家九小场所实行“一店一码”,通过内外联动机制实现主动智能预警。 

  由网格员先期采集场所的营业执照、从业人员等基本信息录入管理平台,生成专属场所码,形成电子台账,方便民警掌握场所变更事项,及时抽取核验相关信息,做到随时随地“回头看”。依托场所码上显示的涉警情数、历次检查情况等要素,该分局对各场所进一步落实“四色档案”分级管理,由社区民警牵头联动相关职能部门,通过分类标识、预警提醒、上门督办,精准推进反馈问题闭环整改。 

  除场所自查、多部门联合监管外,场所码还可实现顾客满意度评价和“隐患找茬”功能,系统对顾客反馈的隐患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后会智能触发风险预警,提醒业主及时整改,真正实现“九小场所”场所自查、网格巡查、部门督办、全民参与“四合一”的安全监管新模式。 

  

  ◆ 提质增效 ——警民融治谱写和谐乐章 

  “小场所关系大民生,‘九小场所’的安全监管要充分整合力量资源,发挥群众基层治理主体的作用,将群众的‘需求清单’变为‘满意清单’。”姜堰区副区长、公安分局局长刘沛说。 

  在小餐饮、小旅馆、小商店等场所相对集中的姜堰正大路排档一条街,实施“135”互助机制;发动商户代表、志愿者等成立“平安卫士联盟”,创新构建“联勤联动联处”的服务模式;选聘警务助理配合民警共同开展巡逻防控、法治宣传教育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…… 

  聚焦“群众唱主角,干部来引导,德法加智治,有事当地了”,姜堰分局不断提升对“九小场所”的安全监管质效和智慧治理能力。如今,累计有498名行业代表加入“平安商户联盟”“警务助理”等团队,参与治安群防工作,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格局。 

  得益于警民融合治理的工作模式,辖区场所行业防范意识明显上升,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整治,居民安全指数进一步提升。2023年以来,全区“九小场所”火灾警情数同比下降7.33%,未发生重大消防安全事故,盗窃案件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数均呈现下降趋势。 



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