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,聚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体系,以打造“微自治”机制为切入点,通过建优“微网格”、深耕“微管理”、推行“微服务”的“三微”基层治理方式,彻底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 
建优“微网格”,服务群众零距离 该镇在村现行行政区划框架内,因地制宜推动网格规范化建设,将全镇55个大网格细分为295个微网格,打造村民身边“百米服务圈”,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。从老党员、乡贤、能人中选聘295人担任微网格员,依靠微网格员每天巡查走访,做到信息掌握全要素、政策宣传全覆盖。同时,在55个大网格中,积极探索“庭院协商议事”等“微自治”机制,创新形成“村党组织+大网格+微网格+庭院”的议事、决策、执行、监督自治体系,做到安全隐患及时排查、矛盾纠纷及时有效自我化解,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、事在格中办。 深耕“微管理”,服务群众智能化 突出“微网格+N”体系建设,全面升级雪亮智慧技防工程,推进“雪亮工程”与网格化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,实现网格化信息系统、政法综治视联网系统、公共视频监控系统“三网合一”。实战化运用综合指挥中心,融合12345政府热线、数字化城管平台与综合指挥中心平台,建立起纵向指挥到底、横向协调联动的立体化、全覆盖的“1+55+295”的联动指挥体系,借助于网格化信息系统,实现信息化“智治”与网格化“精治”的有效结合,确保“采集上报、分析受理、分流交办、问题处理、核查结案、评价反馈”六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闭环。 推行“微服务”,服务群众更温馨 扎实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,凸显全镇23家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,着力打造“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”,让村民在以居住地为半径的15分钟路程内能就近申请法律援助。深挖乡贤资源,发挥乡贤“名人效应”,构建“胡宏根工作室”,聘请乡贤担任调解专员,打造“接地气”的调解品牌,通过接访、下访、约访等方式,了解掌握民声诉求,从早从快从小发现、调处、化解各类矛盾隐患。建立“条线+村党组织+卫生院+社会组织”的联动服务机制,对微网格中的空巢老人家庭、留守儿童家庭、特殊人群等实行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服务,主动上门了解需求,建立个人信息台账,为他们提供精准化的服务,切实做到惠民生、解民忧、暖民心。 |